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一張桌子還沒進門前,木頭其實已經經歷過一段等待。
那段時間沒有聲音,只有日復一日的呼吸與乾燥,像是在適應一個未來的家。
我們總說,木頭是活的。它會記得水氣的重量,也會記得風吹過它身體的方式。
從森林出發的那一刻起,它就在學著收斂、多餘的水分、過重的情緒,直到能夠安穩地成為家的某個角落。
台灣的氣候,是潮濕的、黏膩的、反覆無常的。
如果木頭乾得不夠透、不夠慢,它到了家,會不安分地膨脹、收縮,甚至裂開,
其實這些你所看見的,不是因為木頭不好,而是它還沒準備好生活在這裡。
所以在有木,每一塊桌板都經過長時間的乾燥、靜置與確認。
我們等它安靜下來,才放心讓它走進你的日常。
這篇文章,小木想陪你一起聊聊「含水率」,你會開始知道,一張真正能陪你很久的桌子,其實從一開始就學會了穩定與等待。
樹木在森林裡長大時,水分是它的依靠。
但當它脫離土地的懷抱、被伐下的那一刻開始,水分也逐漸變成一件需要調整的事。
剛被伐下的原木,像剛離開家的旅人,身上還帶著滿滿的濕氣。
這時候的木頭,我們稱作「生材」,含水率很高。水分會慢慢從它的細胞裡蒸散出去,就像它在學著適應一個新的生活節奏。
而當水分釋出,木頭也會一點一點地收縮,這就是 乾縮 。
每一種木頭都有自己的節奏,有的收得快,有的慢;木紋排列的方式不同,收縮也各有方向。
乾得太急、太不平均時,就可能出現裂痕,甚至輕微的變形與翹曲。
這些痕跡,其實不是瑕疵,而是它努力適應環境後留下的痕跡,是一段森林記憶的延續。
也因為懂這個過程,我們從不催促木頭進入下一步。
每一張桌子開始製作之前,木頭都要經過一段靜靜等待的時間,讓它慢慢釋放水分,直到狀態穩定,我們才會開始挑選、加工。
這份耐心,是為了確保它進入你家時,已經準備好陪你走得久、住得穩。
你知道嗎?剛被伐下來的原木,含水率甚至可能超過 200%。
那樣的木頭沉甸甸的,像是還背著整片森林的濕氣與記憶。此時的它,還沒準備好變成家具,還需要一段安靜的過渡。
水分,不能一次帶走,需要靠著時間的等待與技術的協助,讓木頭一點一滴地學會與環境共處。
這也就是乾燥的目的:讓木頭慢慢回到平衡,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。
在像台灣這樣濕氣變化大的地方,木頭要安穩地活在一個空間裡,含水率大約需要落在 15% 左右,才比較不會因環境變動而膨脹、收縮。
而這種穩定的狀態,我們稱作「平衡含水率」(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, EMC)。
你也可以把它想成:木頭的呼吸節奏。當木頭能自在呼吸、不再緊繃或受限,它才真正準備好,開始一段作為家具的生命。
▾ 下方這張對照表,是我們與木頭對話時常參考的一頁:
讓我們了解它如何感受濕氣,又如何在時間裡找到自己的節奏。
環境濕度(RH) |
對應含水率(EMC) |
家具適用性說明 |
30% |
約 6% |
室內極乾燥環境(較少見) |
50% |
約 9% |
一般室內乾爽空間 |
65% |
約 12% |
台灣平均室內濕度 |
80% |
約 16% |
潮濕區域,須留意保養 |
❰ 資料來源參考:《USDA – Wood Handbook》(美國農業部林業實驗室)
❰ 根據國家林產技術平臺描述:木材含水率的計算是木材內部的水分,與木材完全乾燥的材質重(絕乾重)的比值。
▲ SGS木材乾燥檢驗証書:有木所使用的的原木板材,通過 SGS 專業檢驗,含水率為 14.6%。依據 CNS452 標準,這樣的乾燥程度,代表木頭已經準備好穩定地走進生活。
原木家具原來不只是靜靜地待在空間裡,它其實也在悄悄感應著環境的濕度變化。
在空氣濕潤時吸收一點水氣,在空氣乾燥時釋放出一點濕度,就像在用自己的方式,和空間一起呼吸。
也因為這樣,即使經過乾燥的木頭,也還是會隨著空氣濕度的變化而產生些微的尺寸調整,這樣的改變,是自然的節奏,不需要擔心。
有時候,含水率也會略有起伏, 但只要保持在 30% 以下, 它都還在適應與呼吸的過程中, 像是安靜地在與這個世界磨合。
接下來,小木想陪你一起看看:讓木頭準備好進入生活之前,乾燥的方式有哪些?又為什麼,我們這樣選擇。
你可以把它想像成,木頭在一片安靜的風景裡,慢慢學會呼吸。
自然乾燥,也被稱為氣乾法(Air drying),是最貼近木頭原始節奏的乾燥方式。
它不依賴機器,只仰賴空氣、陽光與時間。在通風良好的空間裡,木材一層一層堆疊,靜靜地等待水分一點一滴蒸散,含水率也隨之緩慢下降。
這段等待可能會很久,幾個月,甚至超過一年。
但也因為緩慢,能降低木頭因快速蒸發產生裂縫或翹曲的風險。
當然,自然乾燥也有挑戰。像是雨季或濕氣過重的日子,水分會排得更慢,甚至有機會引發菌類(腐朽菌)或變色問題。
因此,在自然乾燥的空間裡,我們會隨著天氣調整木板堆放方式,提升通風、甚至輔以風扇來協助循環。
這是一段與時間共處的過程。沒有捷徑,但每一點等待,都是為了讓木頭在未來能穩定地進入生活,成為真正可以放心依靠的材料。
有時候,木頭需要一點協助,才能趕上現代生活的節奏。
人工乾燥,是一種透過可控溫度與濕度,加快木頭乾燥過程的方法。
與自然乾燥相比,它更能掌握時間,也能避開天氣帶來的不確定性,讓木頭的穩定性在更短的時間內被建立。
根據 國家林產技術平臺 描述,「人工乾燥法有窯乾法、高溫乾燥法、減濕乾燥法、高週波乾燥法、日光能乾燥法、溶劑乾燥法及真空乾燥等方法。」(林產利用 II,2018,頁8-11)
而最常見的,是「窯乾法(Kiln drying)」,也被稱作熱風乾燥法。
將木頭整齊堆放在密閉窯體中,透過熱氣或蒸氣引導水分蒸散,並搭配乾燥基準表調整溫濕曲線,讓整體乾燥過程穩定而可控。
這樣的方式被廣泛用於家具製作前的預處理階段,不只是因為效率,
更因為它能讓木頭更快達到「準備好進入生活」的狀態,讓每一塊木頭,都有機會穩定地成為家中溫暖的一份子。
除了自然乾燥與人工乾燥,還有一種較少見、但技術性更高的乾燥方式,稱為「化學乾燥法」。
它不是靠空氣或熱能緩慢帶走水分,而是使用化學溶劑與木頭中的水分產生反應,直接讓水分快速離開。
像是丙酮或酒精這類親水性溶劑,會主動吸附水分;有些則透過加熱溶劑,與水分形成低沸點的共沸混合物,在較低溫下快速蒸發。
也有方式會導入如二甲苯這類溶劑的蒸氣,利用潛熱讓水分迅速離開木頭。
雖然這些技術的存在,證明乾燥這件事可以「很快」地完成。
但在有木,我們選擇了另一種方式,想給木頭多一些安全空間,多一點與水分告別的時間,放心的迎接新的轉變。
打造一張穩定、耐用的原木家具,從乾燥開始。
這是一段還沒開始雕刻前,就已經默默展開的準備。
在有木,我們會根據不同木種的特性,交替使用「自然乾燥」與「窯乾法(熱風乾燥)」。
自然乾燥保留木頭自身的節奏,窯乾則協助它更有效率地穩定下來。
這樣的搭配,不只是取其中平衡,也能避免單一方式可能帶來的風險,像是自然乾燥過程漫長、窯乾溫度過高導致裂紋等狀況。
當乾燥完成後,木頭還不急著開始被製作。
它會再靜靜地放一段時間,等待與空氣的濕度慢慢磨合,找到一種新的平衡。這個過程,叫做「回潮」。
這不只是最後一道程序,更是我們對木頭的體貼:先學會安定,才開始成為家具。
我們希望當它真正走進你家時,已經準備好,以穩定的樣子,長久地陪你過生活。
沒有乾燥過的木頭,就像還沒準備好的身體。
如果直接加工,未來在使用中很容易因為濕度變化,產生裂縫、變形或翹曲。
完整的乾燥,是讓木頭穩定下來的第一步,不但更容易吸收推油,塗裝保養更到位,也是我們能承諾它「可以陪你一輩子」的關鍵。
延伸閱讀 ▶ 原木餐桌「推油塗裝」和「上漆塗裝」的差異?
木頭太濕,會變得脆弱。
根據國家林產技術平臺的說明,當木頭含水率超過「纖維飽和點」(Fiber Saturation Point, FSP),強度會開始下降。
所以我們會讓木材乾燥到這個臨界點以下,就是為了讓每一次使用,都更穩固、更安心。
太濕的木頭,不只是自己不舒服,也容易變質、發霉、甚至引來蟲蛀。
當木材含水率降到 20% 以下,就能大幅減少這些問題,守住木頭的質地與壽命。
這不只是物理變化,更是為了保護你將來使用時的每一段記憶。
木頭的色澤,來自它當初在森林裡的養分與光照。但如果含水率太高,容易引來「色變菌」,讓木頭表面變色或暗沉。所以乾燥,也是我們為它留住本來樣貌的方法之一。
讓每一次移動,都不多耗一分力,也是我們希望做到的溫柔。
剛伐下的原木(生材)含水率可高達 30%~200%,含水量越高,重量也越重。
乾燥後的木材不僅更輕盈,也讓搬運過程更加輕鬆,減少資源耗損,體貼環境友善。
每個人到了新的環境,總會需要一點時間適應。
而那時如果有一句溫柔的問候、一個體貼的提醒,往往就能讓人更安心地走過那段過渡。
有木對待木頭,也是這樣的心情。
在它進入生活之前,我們會用不同的程序,一步步確認它的狀態,像是輕聲問它一句:你,準備好了嗎?
✦ 第一道確認:留下一份被確認的安心
在正式使用每一種木種前,我們會將其送交 SGS 檢驗,用一種第三方的語言,說出我們的在意與準備。
從含水率的數值,到乾燥的穩定度,這些數據不是為了證明專業,
而是希望你知道:你選的那塊桌面,背後有一整套被驗證過的標準,也有許多雙眼、許多心思默默確認過的安心。
✦ 第二道確認:乾燥後,逐一測量含水率
離開森林後,木頭會帶著屬於原始環境的水氣與節奏。
我們會依照木種的密度與性質,使用含水率測試儀,一片片測量,確認它的呼吸節奏,已經漸漸貼近這裡的空氣與濕度。
這不是在檢查,而是在陪它認識未來要生活的地方。
✦ 第三道確認:推油後,再感應一次狀態
每片經過 100%天然植物油手工推油的木頭, 會再接受一次含水率檢測,不是為了雙重把關,而是因為我們知道:換了塗裝,就像換了層皮膚。
我們想確定它依然安穩、依然自在。
這些流程,不只是確認,更像是一場歡迎它進入生活的儀式。
因為我們相信,真正能陪你生活的木頭,不只要美,也要安穩,更需要被好好預備。
延伸閱讀 ▶原木製程與檢驗,實木家具工廠6大製作過程大公開
▲ 我們依木種特性,逐一測量含水率,不急著進入製作,而是先確認它是不是已經準備好,能穩定地,走進你的生活。
有些日子,空氣濕濕的,衣服晾不乾、牆壁冒著水氣。
在這樣的氣候裡,或許你也會想:我家,真的適合用原木家具嗎?
我們想說,其實可以的,木頭本來就是會呼吸的,
它會隨著空氣中的濕度微微伸縮,像是靜靜地和空間對話。
只要多一點留意,它就能安穩地待在你家,陪你過春雨、盛夏、入秋與冬。
像這樣幾個小提醒,就是我們照顧木頭的方法,也可以是你照顧它的方式:
✦ 讓除濕的風,繞遠一點走過它
開著除濕機時,讓出風口與桌面之間,保持 150 公分以上的距離。
就像你不會讓冷風直吹自己,也讓木頭有個緩衝的空氣層,
避免濕度突然改變,讓它手足無措地乾裂。
✦ 陽光很好,但別讓它曬得太久
長時間的直曬,可能會讓木頭的顏色改變、質地變脆。
你可以為它拉上一層薄紗的窗簾,或選個有遮蔭的角落,
像是為它準備一塊可以安靜坐著的地方。
木頭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脆弱,它只需要被理解、被留意,而當它穩定了,你也會在它身上感受到某種安穩的氣息,那是來自自然的節奏,也是一段願意好好開始生活的暗示。
探索你的實木餐桌 ▶ 選一塊準備好進入你生活的原木桌板
如果你對木頭保養、濕度處理或家具使用有任何疑問,也歡迎直接 LINE 小木喔 ▶
▍本文作者:有木職人團隊
▍審稿:森林研究Xylona
有木為「首家提供純推油不上漆」板材,致力於無毒無甲醛、耐用即環保的理念。
希望帶給你一輩子的實木家具,不只是擁有,更要把回憶延續下去。
▍有木五大堅持
一、品牌保固,永久安心
品牌八年口碑,最安心的服務
二、匠人精神,從不懈怠
原木工廠起家,最專業的團隊
三、台灣乾燥,耐用一生
台灣乾燥及製造,最適應台灣環境
四、嚴選木種,只為品質
嚴選穩定中上等木材,最耐用的實木家具
五、天然推油,無毒易顧
使用業界領導德國OSMO護木油頂級塗裝技術,推油塗裝無甲醛最天然、好照顧
▍本文參考資料 REFERENCE
1. 彭宏源、徐俊雄(2018)。林產利用 Ⅱ。台南市:復文圖書有限公司。
2. 翟思湧(1976)。常用木材之乾燥基準表。林業叢刊第7號。
3. 熊如珍、翟思湧(1998)。初期乾燥溫度對木材乾縮率之影響。臺灣林業科學,13:2卷,頁169-174。
4. 葉民權。木材中的水分對木材強度影響是好還是壞。國家林產技術平臺。